新冠肺炎發生后,疫情嚴重程度遠超非典,感染人數超7萬之眾,重癥病例近萬人,死亡人數超2000人…… 在中央的全力應對下,在廣大醫護的沖鋒陷陣下,相信疫情終將過去。然而這次疫情對于整個醫療業的影響是巨大的,“后疫情時代的中國醫療界變化”分析如下:
一、醫護社會地位或現階段性大提升!
當絕大多數行業被疫情按下了暫停鍵,對于中國社會最大的沖擊或許并不是經濟,而是民眾的心理:沒有健康,一切都是浮云。而當病毒不分階層地展開無差別攻擊時,只有醫護人員才是不畏生死的抗疫主力軍,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。
因此,可以說,疫情爆發以來,整個社會包括媒體在內,給予一線醫護的敬意和贊揚,比過去17年的總和還要多。“戰爭”總會過去,戰后整個社會該如何看待和對待醫療界?相信在一段時間里,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民眾層面,都將會給予醫療界諸多敬意和禮遇。
據了解,為獎勵參戰的醫護,一些地方和行業目前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禮遇醫護的政策,湖北給醫護子女中考加分、全國多地景區向醫護免費開放……但需要提醒的是,記憶往往是短暫的,和諧的醫患關系更依賴醫療改革的加速推進,推動優質醫療成為主流,尊醫文化扎根中國社會,不然,當辱醫、傷醫卷土重來,凱旋歸來的白衣戰士們或會心寒流淚。
二、院感防控或將迎來大升級!
疫情戰至關鍵時刻,前方傳來的噩耗令醫界流淚,超3000名醫護被感染,多名醫護犧牲,一些三級醫院甚至出現了聚集性院感疫情。究其原因,除了新冠病毒的超強傳播性、疾控部門預警遲鈍、醫護防護裝備不足外,還有一點非常重要,就是疫情早期一線醫護的防護意識不足,缺乏防護經驗,以及醫院層面對于院感管理的不到位。
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主委、湖南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控中心吳安華教授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坦言,這本是不該發生的事情。工作如果做得很扎實,至少可以減少很多醫護感染。院感這個學科現在已經到了非建設不可的時候。
據了解,這與長期以來院感管理不到位、防控意識不強有關。長期以來,雖然肩負重任,攸關醫護及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,但行政類的院感管理科在很多醫院沒有引起足夠重視,負責臨床傳染性疾病診治的感染科亦如此,而且相關專業人士缺口巨大。
可以預見的是,經過此次疫情的沖擊,我國醫院的院感管理科及感染科的建設將迎來巨大機遇,不僅醫院、醫護院感防護意識及水平將迎來大幅提升,估計去醫院看病戴口罩也將成為習慣。
三、大醫院床位或將迎來新一輪建設潮!
本輪疫情的發源地和風暴眼均在湖北武漢,事實上,武漢是我國醫療資源較為發達的城市之一,定位是“中部醫都”,因此,當疫情來襲時,武漢醫療資源緊缺的消息傳出時,不僅讓民眾感到本次疫情的嚴重性,也讓業界錯愕。
根據《看醫界》發布的全國大醫院床位排行榜顯示,武漢協和醫院、同濟醫院及湖北省人民醫院三家大醫院的總床位就近2萬張,均躋身全國前十行列。但在嚴峻的疫情面前,面對數萬名確診病例及近萬名重癥患者,ICU病房嚴重不足、普通病房不符合傳染病病房標準等限制,讓武漢原本可以引以為豪的豐富醫療資源,突然變得捉襟見肘。
在業內人士看來,本輪疫情之后,鄭大一附院模式或受更多地方政府青睞,省市級大醫院ICU病房或將迎來一輪擴張潮。而且,普通病房也或將迎來新一輪建設潮。
四、互聯網醫療、智慧醫療時代加速來襲!
在本次疫情的沖擊下,在一段時間內,普通疾病的線下診療受到嚴格限制,一些醫院扛不住甚至主動關閉門診。也就說,在疫情沖擊下,一些普通疾病的互聯網診療必要性被提上日程。
根據易觀千帆監測數據顯示,2020年春節期間,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了671.2萬人,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,漲幅31.28%。 另外,根據不完全統計,超過200家公立醫院開展新冠肺炎免費互聯網診療/線上咨詢服務。
可以預見的是,未來幾年,無論是第三方如好大夫在線、微醫、阿里健康、京東健康類似的互聯網醫療及藥品配送,還是醫院的互聯網化,都將迎來不錯的發展機遇。此外,在疫情的沖擊下,以及5G時代的到來,智能診斷、醫院機器人、遠程醫療都將迎來較好的發展機遇。醫院的門診預約體系也將加速建設,門診大廳不排隊時代或將很快到來。
文章來源:看醫界(ID:vistamed)